央视新闻:我国支持更多民企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531光伏抢装潮高效组件已成为必然

来源:中显设计院   |  类型: 行业咨讯  |  时间:2025-02-24

2025年,既是“十四五”能源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兑现碳达峰关键承诺的攻坚节点。随着2024年全国31省/市新能源装机数据出炉,这场绿色转型的“第一个五年长跑”已进入最后冲刺。


双碳目标确立之后,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在快车道上飞驰近5年。行至2025年,531后新能源产业再次迎来发展的关键节点。

光伏产业产能出清缓慢,地方政府深度介入既是 “因”,也是 “困”。地方政府怀揣着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的美好愿景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却在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陷入两难。一方面是巨额投资、税收与就业的压力,使得政府难以轻易让企业停产;另一方面,产能持续过剩又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在这重重困境中找到平衡与出路,是地方政府亟待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光伏产业的未来,更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巅峰能源回顾过往,光伏行业已经历了多次“抢装潮”:

2011年首次“抢装潮”:

2011年7月,中国首次明确西北地区大型地面电站电价为1.15元/千瓦时,并设定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此后,电价进入下调通道。

该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光伏企业纷纷赶在政策节点前完成并网以锁定高补贴,由此催生了中国光伏行业第一波集中抢装潮,推动当年新增装机量显著增长。

2016年“6·30”抢装潮

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要求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需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全部投运,否则上网标杆电价将有所降低。

开发商为了赶在补贴下调前完成光伏投资项目,纷纷抢装光伏组件,导致原料、组件等产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1810万千瓦的全年目标。

2018年“531新政”抢装潮

2018年5月底,光伏行业新政出台,要求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新政的出台意味着随着光伏产业成本的下降,我国光伏补贴电价逐步下调,政府财政补贴逐步退出光伏产业。

由于补贴的大幅退坡,开发商为了赶在补贴下调前完成光伏电站的建设,再次出现抢装热潮。

从历次的光伏“抢装潮”来看,都与政策调整、补贴退坡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今年也不例外。 

2025年531可能是个例外,是个利好政策。

新能源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竞争的深刻转型,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领域,随着补贴退坡进入倒计时(2027年底前全面退出),行业亟需抓住政策过渡期的关键红利。

2027年底前的政策调整期,分布式光伏企业需围绕技改、绿证、现货交易三大核心,构建差异化竞争能力。

具体而言:

短期(2025-2026年):利用过渡期加快存量项目并网,抢占消纳宽松区域;

中期(2026-2027年):布局配储与智能调控技术,适应“四可”标准;

长期(2027年后):依托市场化机制(如现货交易、绿证)实现无补贴可持续发展。

政策红利消退后,行业将全面进入技术驱动与成本竞争阶段。

唯有提前卡位政策导向、强化内生能力的企业,方能在“真刀真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最新政策文件及行业分析,以下为分布式光伏在2025-2027年必须抓住的三大政策红利及应对策略:

存量项目技改加速 储能配置与智能化升级

补贴退坡后,存量项目的收益保障需依赖技术升级与运营优化。

根据2025年电价新政,2025-2027年存量项目虽保留保障小时数,但补贴强度每年递减20%,2028年起全面退出。

为应对收益下滑,政策明确支持存量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例如:

储能配置成为刚需:光伏加装储能并参与需求侧响应。

例如,贵州最新政策要求配置项目建设装机容量 10%(满足2小时运行要求)以上储能或购买储能服务。且储能度电成本需降至0.3元以下方可具备经济性。

智能化功率预测系统:光伏加装构网型储能、智能功率预测系统。

通过系统,项目可申请技改专项贷款(利率低至3.85%),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此外,智能化系统可提升电力交易中的电价预测能力,增强现货市场套利空间。


TAG标签:无